日期: 2010/9/6
主旨: 「末日博士」羅比尼:恐懼才治得了貪婪
內容:

有「末日博士」的之稱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認為,金融危機的肇因和人心有關,特別是華爾街教眾所信奉的「貪婪沒錯」的心態。不管哪個時代,貪婪與不道德未曾離開金融市場,在商學院加入道德與價值教育課程根本無補於事,只有改變獎賞短期獲利、減少交易員與銀行過度涉險的動機,才會有幫助。

如果不改變動機,就算政府單方面加強規範與監管,也不足以扭轉現況,理由有三。第一、聰明又貪婪的交易員與銀行家永遠有辦法找到法規的漏洞。第二、每名交易員與銀行家都擁有獨立操盤資本的個別利潤中心,金融機構的執行長與董事會不可能有效監監督旗下所有部門的涉險程度與行為,更不用說主管機關了。第三、執行長與董事會本身就有重大利益衝突,因為他們不能真正代表公司股東的利益。

羅比尼指出,有效的金融改革必須導正金融體系內在機制。首先,薪酬設計必須透過管制徹底改革,因為銀行擔心優秀人才被同業挖角,不會主動改變。最重要的是改以中期成果為基準來設計分紅制度,而非基於短期獲利的分紅設計。

第二、廢除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不得合一經營的葛拉斯-史帝格法案 (Glass-Steagall Act)是錯誤的。傳統的合夥制度讓位給追求獲利不斷成長的上市公司。合夥制度可透過合夥人彼此監督避免不負責任的投資,而上市公司為吸引投資人,必須一味追求獲利成長,終究會步上過度槓桿融資之途。

第三、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間已形成彼此利益衝突的死結,這些衝突來自內在,因為從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不動產交易、造市與交易、保險、資產管理、私募、避險與其他服務的業者在每樁交易中都牽涉到每個面向。

金融體系也面臨嚴重的代理人問題。因為股東作為委託人,卻無法適當監督追求自身利益的代理人(執行長、基金經理人、交易員與銀行家)的行為。

光靠道德與價值的訴求無法杜絕貪婪,只有害怕損失的恐懼才能控制貪婪,讓經營者知道不負責任的投資不會獲得政府紓困。在這波金融危機中,政府幾乎無所不救,儘管是為了挽救全球經濟免於崩潰的不得已手段,卻使這個道德風險問題更形惡化。不但「大到不能倒」的機構都獲得紓困,且這些機構彼此整併,變得更大。如果一家機構大到不能倒,那就應該分拆。

除非主管機關做出大刀闊斧的變革,不然,新的蓋可或新的龐茲(Charles Ponzis)還會不斷出現。


附檔: